編者按: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,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“三農”工作作出重要指示。習近平指出,要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,提高農業綜合效益,壯大縣域經濟,拓寬農民增收渠道,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,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。
產業興則縣域興,產業強則縣域強。我省以打造縣域經濟增長新引擎為目標,加快發展縣域特色產業,已培育形成72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(基地)。縣域產業發展從何處破題發力,傳統產業在縣域能否再放光彩、集群成勢?安徽鄉村振興電商聯盟采訪組深入縣區開展調研報道,推出《“冠軍”之路》特別策劃,立體呈現我省縣域冠軍產業發展的好做法、好經驗。
本期推出《安徽阜南:簸箕笆斗“出圈記”》。
“俺們空閑時間就來這里,邊干活邊拉呱。廠里按件發工資,又能貼補家用又能打發時間,別提有多好啦!”
初冬的皖北大地,暖陽照在一處廠房上。車間里十幾名心靈手巧的大姐在接受采訪時手上的活也不落下,沒過一會兒一個小巧的柳編花籃就已成形。
這里是安徽省阜南縣黃崗鎮,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“黃崗柳編”享譽國內外。
在阜南,柳編這一往日養家糊口的方式,已走上規模化、產業化發展之路并成為該縣支柱產業。阜南不斷對柳編產業提檔升級,“簸箕笆斗”搖身一變成為“出圈”“出海”搶手貨。
老手藝的大擔當
了解阜南柳編,就不得不提它的“前世”。
阜南地處皖西北,襟帶潁淮、承接豫皖,千里淮河“第一閘”——王家壩閘坐落于此,著名的蒙洼蓄洪區就位于縣內。
滾滾淮水,奔流不息。千里淮河為流經地區帶來良田沃土的同時,也在大水年份讓兩岸人民飽受水患之苦。
勤勞智慧的阜南人民,雖屢遭洪水侵擾但未喪失對生活的信心,在生產勞作中驚喜發現:每當大水退后,一排排杞柳在灘涂濕地上郁郁蔥蔥、挺拔生長;杞柳柔軟易彎、粗細勻稱,用它編出來的產品既耐用又耐看,當地人可謂找到了“寶貝”。
“打我記事起,就看著家里老人編柳編。初中畢業后,我跟著俺叔學柳編。一來是為了給家里緩解壓力,另外也是因為打心眼里喜歡這門手藝。”
已過花甲之年的孫傳貴,是黃崗柳編的“老把式”,更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。
他向記者介紹到,當初柳編制品主要是農具和生活用具:“‘編筐打簍,養家糊口’嘛!俺們這些會做柳編的人,把柳條編成簸箕笆斗笸籮等等走街串巷去賣,買的人用它們盛糧食、裝饅頭。”
“一門手藝,養活幾代人”這句話在黃崗毫不夸張。
早在清代初年,阜南黃崗及周邊區域編織的柳箱、簸箕、笸籮等產品因樣式大方、結實耐用,廣銷蘇、浙等地;上世紀50年代,黃崗成立柳編生產合作社和柳編廠;上世紀60至70年代,黃崗供銷社發展為外地客商來黃崗采購柳編產品的主體。
在阜南,這門老手藝一直沒丟,還跟隨時代發展迎來新生。
“1978年,對我們這代人來說,是永遠不能忘記的年份。”憶及過往,孫傳貴感嘆:是時代的進步為阜南柳編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。
時至今日,孫傳貴依然記得首次踏上“廣交會”的情景。他帶去的柳編產品吸引眾多外商注意,也讓他感到這門老手藝必須走出阜南、闖入世界,才能保持活力與生機。
小柳編的大市場
“我們現在的產品銷售主渠道是在跨境電商。外商定好需求,我們加緊趕貨。實話說,阜南柳編在國際市場認可度很高,以至于有些時候在生產上稍顯力不從心,訂單量太大了!”
說這話的是阜南佳利工藝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品牌負責人,“90后”小伙徐思男。
徐思男向記者介紹,早年他叔叔在東南沿海打工,憑借阜陽人骨子里的踏實能干也算闖出一片天地。但對家鄉的情感、親人的牽掛一直縈繞心頭。于是,2008年他叔叔毅然決定返鄉,以柳編生產為主要方向創立企業。
徐思男隨手拿起一個堅果模樣的柳編制品,介紹說這款產品在跨境電商平臺很熱銷,尤其是歐美客戶。
“父輩們對柳編的執著很讓我感動,也正是他們的堅持,讓我堅定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。”徐思男說道:“我從小就耳濡目染柳編的制作,它從一門養家糊口的手藝發展成讓外國人驚嘆的工藝,實際上正印證了一句話:民族的就是世界的!”
從家家戶戶做柳編到興辦企業發展產業,阜南柳編早已由“家庭作坊”進入到工廠化生產階段。
“這些是早前的簸箕、笆斗,現在已經成‘展覽品’了;這些是賣到歐美國家的,看上去就很精致和原生態;這些是銷往東南亞地區的,顏色比較豐富……”在阜南縣金源柳木工藝品有限公司,孫傳貴向記者介紹該公司制作的柳編產品,如數家珍。
孫傳貴擔任該公司的技術總監。他的叔叔孫明杰是黃崗柳編技法第六代傳承人,自小跟隨叔叔學習黃崗傳統經編技藝,孫傳貴熟練掌握籃、盤、桶、筐、箱及柳木結合家具制作等各種柳編制品編織。
孫傳貴語重心長地說:“俺叔那輩人,忍得了餓、吃得來苦,能坐下來一心一意編柳編。我們這代人趕上了好時代,一來得把柳編傳下來,二來更得把它發揚光大。”
有想法就去施行。多年來,孫傳貴瞄準市場新變化,積極探索、研究和開發柳編新產品,推廣柳編生產新技術,先后獲得實用新型專利33項,助力公司榮獲“國家高新技術企業”“省級企業技術中心”“省工業設計中心企業”“省專精特新企業”及“省優秀技術改造項目企業”等榮譽。
有技法、進市場,善創新、懂經營,阜南柳編就這樣走出國門登上世界舞臺。
據阜南縣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2024年1至9月份,全縣213家柳木文化出口實績企業累計出口3.07億美元,占全縣總出口的81.64%,占全市同類產品出口額的74.8%。
縣域產業的大棋局
“我們鎮現有與柳木文化產業相關的規上企業超20多家。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今年剛招引落地的企業,主要從事柳木家具制造。”阜南縣黃崗鎮工作人員介紹道。
安徽優詩美地家具有限公司位于黃崗鎮柳編文化產業園內,這家企業從有簽約意向到正式投產,歷時不到半年時間。
像優詩美地家具這類企業能落地阜南,一方面是看中阜南柳編技藝,另一方面是通過創新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化生產結合,形成產業鏈、提高附加值。
擁有“中國柳編之都”稱號的阜南,近年來正積極探索轉型升級之路。
阜南縣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:“我們縣杞柳種植可上溯千年,編織歷史也超過500年。發展至今,阜南柳編已從一門手藝轉型升級為惠及全縣的一個產業集群。”
據了解,阜南以柳木文化產業集群為重點,打造涵蓋純柳編工藝品、木制工藝品、新材料制品、戶外休閑家居、柳木結合類家居等五大類產品。
全縣現有柳木文化全產業鏈注冊企業509家,帶動就業約14.6萬人。柳木產品已暢銷全國各地并遠銷北美、西歐、南非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一直以來,縣城一頭牽著鄉村,一頭連著城市,是經濟社會發展關鍵一環。
產業興則縣域興,產業強則縣域強。
一座皖北縣城,如何做大做強傳統產業,讓特色更突出、市場更廣闊?
通過不斷探索,阜南人將小小柳編帶入國際市場。
阜南縣委縣政府按照“龍頭帶產業、產業延鏈條、鏈條成集群、集群建園區”的發展路徑,逐步形成以阜南經開區柳木文化創意產業園為龍頭,黃崗、中崗、郜臺專業鎮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區,實現從“點上開花”到“鏈上成景”。
同時,持續優化一流營商環境、推進區域品牌建設、大力發展跨境電商、促進產業技術創新,阜南多措并舉推動柳木文化產業鏈發展壯大。
在黃崗柳編非遺文化展覽館,采訪組偶遇柳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文忠。
談及阜南柳編,王文忠有說不完的情愫。從12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柳編技藝,他與柳編的交集已超50年。如今雖已退休,他依然活躍在中小學及高校,傾心投入柳編技藝傳承。
“在我們阜南,有十幾萬人從事柳編產業。老百姓不用出門打工就可以賺到錢,所以它是一個富民的好產業。”王文忠說道。
“富民的好產業”,道出了縣域產業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。(安徽鄉村振興電商聯盟調研采訪組 王大志 劉潤宇 吳秀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