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好中國故事,民間高手輩出。繼李子柒之后,又有幾位民間技藝高手以短視頻的傳播方式紅遍海內外社交媒體。他們在視頻中沒說一句英文,卻以精湛的技藝、精美的作品在海外圈粉無數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山東的“阿木爺爺”是位頗具匠心的老木匠,他制作的縮小版世博會中國館,在一雙巧手的嵌合下被完美還原;美觀實用的魯班凳,如同變魔術般從四方木料中呼之欲出,神奇的榫卯技術咬合起整個作品的結構,“阿木爺爺”被外國網友贊嘆為“工藝大神”。云南的“滇西小哥”擅長拍攝自耕自種、自養自產的云南美食,加上當地純樸而熱烈的民族風情,傳遞出的不僅是“舌尖上的云南”的味道,更是一種豐厚而樸素、令人向往的生活狀態。由數位年輕人組成的“中國裝束復原小組”,懷抱著“窮盡心血,將華夏風貌一一還原”的夢想,將衣袂飄飄、裙裾生風的傳統服飾重現在世人面前,英國的電視制作公司慕名而來,要把這種極美的中國服飾推薦給全世界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從李子柒到“滇西小哥”,從“阿木爺爺”到“中國裝束復原小組”,越來越多中國故事的民間講述者成功走向世界,憑借的就是在一個獨到的切口上,持續地保持匠心,注入心力。他們以民俗、飲食、音樂、服飾、工藝制作為載體,把傳統文化中極高的智慧與審美具象地呈現出來,滿足了觀眾對詩意生活和神奇技藝的向往,豐富著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。他們對傳統手藝的熱愛和堅守,對每一件作品的盡心盡力,賦予了它們鮮活的生命,使得這些作品更有溫度、更有價值、更顯珍貴。對很多現代人來說,厭倦了工業流水線上的產品,仔細品味手藝人一招一式里的獨具匠心,感受那種專注于美好事物的沉潛與定力,未嘗不是一種難得的收獲。正因如此,即使“阿木爺爺”們身份平凡,依然不脛而走,獲得世界的矚目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或許,他們堅持手藝、以視頻記錄手藝的初衷很簡單,“阿木爺爺”想逗孫子一樂,“中國裝束復原小組”的年輕人起初只是出于對漢服的興趣,并無意于“傳播中國文化”這樣宏大的使命。但事實證明,文化不同而人心相通。匠人匠心,無論在哪里,都值得欽佩;田園生活,是奔忙的現代人心中永遠的懷想;人情親厚,更是能跨越國界打動人心。傳播中國文化,可以是黃鐘大呂之聲,也可以是匠人匠心之魅、純粹生活之美。某種程度上說,這種小切口、生活化的內容更容易引起共鳴,這樣的文化傳播潤物細無聲,更具持久的感染力和生命力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互聯網時代,文明交流互鑒有了更多載體和渠道,有了更廣闊的平臺,為世界提供了更多讀懂中國、愛上中國的機會。越來越多像“阿木爺爺”這樣的民間手藝人通過視頻方式被世界認知,這或許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:傳統技藝的魅力令人著迷,但它們很大程度上需要被重新喚醒。讓傳統技藝擁有新鮮感,給老物件注入時代性,用年輕態的方式來呈現,它們才不是博物館里僅供參觀的展品,而是能夠融入生活、融入時代的文化創造。民間的智慧與創造是無窮的,期待更多像李子柒、“阿木爺爺”這樣的民間文化傳播者涌現出來,讓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奔涌不息,講出更多更好的中國故事。

         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研究會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

          安徽新媒體集團 技術支持

       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皖ICP備17012306號-1